黄利国,男,1971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为北安农垦法院红色边疆法庭副庭长,一级法官。
2013年8月,温顺了几十年的黑龙江突发特大洪水,位于上游的红色边疆农场江段水位持续上涨,洪峰接踵而至,红色边疆农场人由此上演了一场与洪魔的殊死较量。在这支抗洪大军中,有一位英勇无畏的人民法官,始终冲锋在前、舍生忘死,以自己的模范行动,谱写了一曲新时期共产党人无私奉献的英雄壮歌。黄利国,42岁,黝黑的面庞,魁伟的身材,洪亮的嗓音。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农场人,在担任法官18年来,他亲民的身影和爽朗的笑声早已被当地群众熟知。在这次抗洪抢险中,他既是一名人民法官,更是一位抗洪战士,他因一日内夯实木桩几百根,被大家敬佩的称之为“黄大锤”;他因组织能力强、应变能力突出,,被公推为抗洪抢险突击队的第一支队长;他以无私奉献精神,任劳任怨的态度,赢得了当地群众的称赞,获得了抗洪先进个人的光荣称号。
一、关键时刻离不开他
8月6日,红色边疆农场江段黑龙江水位上涨到120.62米,超过1958年特大洪水。回水堤排洪闸由于风浪侵蚀严重破损,江水倒灌,洪水涌向附近耕地。紧急关头,大家想到了既敢干又不蛮干的黄利国,有关领导派机关办公室主任何松开车把他从灌沙袋的大叉子沙石料厂接到抢险一线,被安排到封堵闸门的险要岗位。由于他干活灵巧,动作迅速,又善于指挥,封堵闸门的排险工作进展顺利,8月7日凌晨4点50分成功排除了险情,解除了洪水对堤内居民47户居民和近千亩耕地的威胁。
8月10日,红色边疆农场主堤0+11公里处南北两侧背水坡又发生两处70余米长的滑坡,同时出现多处管涌,急需大量沙袋围堰。但由于连日降雨,运料车辆在大坝上行走困难,并压出了很深的车辙,陷车打误时有发生,沙石料供给严重不足。此时防汛指挥部命令机关出应急分队修路,指挥部又让黄利国为队长,给他调拨9名主力队员抢修道路。后方上百人装沙袋,中途十台车运沙带,而路上只有他们10人卸沙袋,在他的带领下,10人分成两组不间断的卸沙袋填车辙,经过20个小时的抢修,道路车辆畅通,一线沙石供应充足。
二、哪里艰苦哪里有他
作为一名抢险主力队员,黄利国在紧要关头总是奋不顾身。8月11日,堤防0+11公里北侧50米处背水坡出现6延长米滑坡,同时发生多处管涌,局场两级指挥部现场指挥,下达了背水坡打木桩、铺无纺布然后叠沙袋的处理命令,机关迅速成立了打桩队,由黄利国带队。抡大锤可不是人人都能干的活,很多人不得要领,劲使得挺大但总是砸偏。从小就参加劳动的他抡起大锤一顿示范,直径20多公分的木桩蹭蹭的往地里钻。大家都佩服他的会干活,并掌握了他的动作要领,打桩队在他的带领下,当天打木桩700多延长米,他自己砸木桩上百根,“黄大锤”因此得名。
8月13日下午,雨一阵一阵的下,主堤0+11公里北侧100余米开外又发生管涌群,大大小小的“泉眼”呼呼的往上冒,急需有人下水铺无纺布和码沙袋。当指挥领导正在用视线搜索谁最适合下水的时候,黄立国一个箭步越过木桩,扑通一声跳进水里,水务局局长杨春生也同时跳进去,二人一个有经验,一个敢担当,上身雨水淋、下身冷水泡,他们全然不顾,只用了2个多小时时间,就铺下无纺布60延长米,码沙袋500多个。管涌群得到了及时处理,险情又一次得到了解除。
三、急难险重奋不顾身
8月8日,雷电交加,暴雨倾盆。红色边疆农场黑龙江水位上涨到120.91米,堤防0+11公里处出现3处管涌,堤防背水坡滑坡80延长米。一旦大堤决口,堤内的第二管理区第五居民组113户居民住房和11万亩土地将会被洪水淹没。险情就是命令,农场防汛指挥部命令四个管理区抢险突击队连夜抢险。令机关出动20名精干队员补充,黄立国第一个主动请战。他和其他队员们一道装沙袋、打木桩、砌固脚、筑堤防,顶着如注的暴雨奋战了两天两夜,于8月10日早上5点成功堵截洪水,排除险情。
当背水坡一切险情都得到解除以后,指挥部下达了在迎水坡铺彩条布进行封堵的命令。连续几日,黄立国都是整日的泡在水里铺无纺布,劳累加上寒冷,使他身体严重透支,开始发烧。即使这样,他白天吃药片、晚上挂点滴,依然坚持不下火线。用他的话说:“这么大的灾,咱有多大劲就得使多大劲”。
大浪高处显身手,危难时刻,不畏艰难,挺身而出,一天也不掉队,这就是一名共产党员爱国、爱家的具体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