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9号征文 | 扫颓靡之音 开灿烂先河——读《历代诗歌选》中的长诗《春江花月夜》
原创 2017-04-03 杨再利 龙法图书馆 龙法图书馆
微信号 lftushuguan
题 / 扫颓靡之音 开灿烂先河——读《历代诗歌选》中的长诗《春江花月夜》
文 / 杨再利
偶日,夜静之时,我随手将榻边书桌上的一本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发行的《历代诗歌选》打开,不经意地翻到了张若虚的长诗《春江花月夜》时,不由自主地静静默读起来……
说不清我多少次翻阅该书,也说不清我能记住多少首该书中的诗歌或者能记住多少流传千古的佳作佳句。但能够让我记忆犹新的是每当我翻阅该书时,都会在该诗页驻目,都会像今夜一样静静默读。因为美诗美文可餐,长诗《春江花月夜》,就是人们学习和了解我国浩瀚诗歌历史,欣赏灿烂文学佳作的文化大餐。
培根曾说过读书使人充实,读诗使人灵秀,凡有所学,皆成性格。美的形象性、美的感染性、美的客观性这三种特性,是考量事物美与否的准则。美诗美文的准则是什么,怎样界定美诗美文呢?一般说来,其准则是形式和内容相和谐或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
张若虚的长诗《春江花月夜》采取什么形式、书写什么内容呢?从形式上说,长诗《春江花月夜》的题目虽然仍就选择了“宫体诗”惯用的题目,据资料记载该题目是陈后主陈叔宝最先拟题的,其诗作已经失传,能够看到该题目最早的诗作是隋炀帝杨广的两首五言四句短诗,这两首酷像五言绝句。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七言三十六句的长篇巨制,且有严格的韵律。陈、杨两位帝王的诗与张诗从形式上说是不能相提并论的。从内容上看,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通过对月夜、春江、花林景物的描写,抒写了游子思妇的离恨归愁,这与以色情为主的“宫体诗”是大相径庭的。
张若虚的长诗《春江花月夜》思想性和艺术性又是怎样相契合的呢?张若虚是初唐时期著名诗人,他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这一时期,诗坛仍就弥漫着梁陈余风,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审美观念还没有得到正常恢复,五言七言律诗尚未完成,七言古体诗尚未完善。在这特定的时期,张若虚在长诗《春江花月夜》中恰当地、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其思想是积极的、进步的。该诗内容含蓄,意味隽永,一唱三叹。情景交融,语言清丽流畅,意境幽美,其艺术是唯新的、唯美的。难怪闻一多在评价张诗时说,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向前替宫体诗赎清了百年的罪,向后和另一个顶峰陈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
美诉诸人的情感或喜爱、或激动、或崇敬,使人在精神上获得一种极大的愉悦和满足。美的事物之所以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就在于他体现了人的情感生活。如果说长诗《春江花月夜》是美诗美文,那么该诗究竟美在何处呢?
从艺术层面来说,该诗艺术形式之美在于:
该诗具有结构整齐之美。该诗是七言三十六句的长篇巨制,可分为九组,每组四句,九组四句诗串联成长篇,章句整齐,结构稳定,这样就给人留下结构整齐的视觉之美。
该诗具有韵律起伏之美。在九组之中,平仄韵脚错落穿插,前四组韵脚为平仄平仄,接下来四组韵脚为平平平平,最后一组韵脚为仄,平韵舒展悠扬,仄韵浑厚高昂,韵律起伏跌宕,或起或承,或转或合,音阶分明,音节和谐,在起承转合跌宕间,变化万端,这样就给人留下韵律起伏的听觉之美。
该诗具有语言清丽之美。一方面在词汇的使用上,春、江、花、月、夜这些与主题相关密词或词组交替出现,或分或合,或层递或叠加,在第一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四句中,就两现“春江”、两现“明月”,接下来的八组三十二句中以“江”和“月”为主,通过江流、江天、江畔、江月、江水、江潭、江树这些纷繁的物象,将春江烘染;通过孤月、初月、江月、月楼、月华、斜月、落月这些不同的景致,勾勒出一幅优美迷人的春江花月夜的画卷。其遣词造句,似清水出芙蓉,词汇错落层叠,伸缩变化。另一方面在句子的运用上,大量运用排比和对偶句式,第三组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第五组的“谁家今夜捣寒衣,何处相思明月楼”,第六组的“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第八组的“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或粘或对、或重叠或变化,层层推进,一气浑成,这样就给人留下语言清丽的新奇之美。
该诗具有意境幽雅之美。诗的意境是情理与形神的有机结合体,意囊括了作者的情与理,境包含了事物的形与神。作者在该诗中,通过对春江一夜间初月、高月、斜月和落月四个与春江之夜相联系的场景描写,抒发了游子思妇的离恨归愁的情感。该诗前两组是写初月的,“明月共潮生”、“随波千万里”、“绕芳甸”、“照花林”都是客观事物,明月光照如霜似霰,让人不难看出此时的初月是那么光鲜、那么明媚,这些都是写“境”的;然而,初月光鲜明媚,隐约间流露出明快的情感,这样情(意)就在景中了。该诗中间五组是写高月的,“皎皎空中孤月轮”既是写“境”的,也是写“意”的。孤月悬挂在高空,引发游子“青枫浦上”愁思满满:“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谁家今夜捣寒衣,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通过对高月的描写,使情与景相互紧紧地交织、契合在一起,而高月的皎洁,也使游子的思妇愁肠视乎情愿随月华流照了,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该诗倒数第二组是写斜月的,“江潭落月复西斜”是写“境”的,通过对斜月这一场景的描述,让人不由自主地生出离梦落花,江水流春,春将欲尽的迷茫之情感来。该诗最后一组是写落月的,通过对落月的描写,把落月缠绵的情感抒发出来,将“落月摇情满江树”美好的画面跃然纸上。沉沉斜月隐藏在海雾里,落月余辉散落在江树上,这是写“境”的,碣石的幽光映衬潇湘光明之路,落月摇情寄予无限期望,这是写“意”的。纵观全诗,情与景相互交融,神与形相互兼备,这样就给人留下意境幽雅的含蓄之美。
扫颓靡之音,开灿烂先河。张若虚的长诗《春江花月夜》,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在初唐时期都是难以复制和跨越的新的高峰,其作用是不可估量,对灿烂辉煌的唐诗盛世的到来所做出的成绩也是卓越的。学习、欣赏美诗美文,从《春江花月夜》诗歌中寻求美的事物,追逐诗人的足记,引发人们对审美的追求,进而充实生活,陶冶情操、愉悦情怀、净化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