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从中午开始》与其说是一篇创作随笔,更像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自言自语、自我勉励,读这本书的时候,耳边回响着作者絮叨般的话语,眼前不难播放着这样的画面,在写书的每一天,作者的早晨从中午开始,白日里的人声鼎沸,黑夜中的自我撕扯,这些平凡又不平凡的片段,最终组接成一部中国文学创造的神话《平凡的世界》。
“劳动,这是作家义无反顾的唯一选择。”这是作者对自身的清醒认知,既不为一时的风光荣耀所累,也不畏眼前的焦虑难堪,坚持继续扬帆破浪,驶向美好的远方。面对年轻时的梦想,作者选择用极其严肃的态度面对,“极其”这样壮士扼腕般的词语,在众人的生命中都不多见,我们并不缺少梦想,但却独独没有为之努力的勇气。在无数个忧思过度的夜晚,儿时的梦想在眼前闪现,触手却不可及,在梦想远逝的怅然中入睡,明天又是新的一天,周而复始,“梦想”二字因时间的流逝和生活的磨砺变得愈行愈远、直至完全消失。
向着梦想奔跑无疑是快乐的,起跑前必需的热身准备却令人生恼,做事也是如此,庞杂的准备工作总是让人生厌,甚至为之却步。为写《平凡的世界》,作者详尽地阅读了一九七五至一九八五年的各类报刊杂志,只为彻底了解这十年间中国城乡的广泛社会生活,以便在写作中能够快速而准确的找到某年某月甚至某日某地发生了什么。这份毅力令人敬佩,成功往往不仅仅体现在对事物整体的把握,还表现在对事物细节的掌控,细节来源于日复一日的努力汲取,来源于年复一年的奋力积累。
“艺术来源于生活”和“艺术高于生活”是学术界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悖论,但毫无疑问的是,艺术应当与生活有关。相对比深入生活,现在的年轻人似乎更乐于让自己凌驾于生活之上,仿佛不食人间烟火的生活方式,能够让自己多一分仙气,少一分俗气。这种做法我是不认同的,对待生活的态度,应当更随和些,用一颗平常心看待生活,对万物抱持着善意和好奇,唤醒众生的熹微晨光,澄澈微凉的草尖露水,甚至氤氤氲氲的沉沉暮霭,都蕴藏着人生的真谛。
“只要没有倒下,就该继续出发。”这样的想法无疑是可贵的,也正是我们这一辈年轻人所缺失的,因为我 们并不懂得,辉煌的成功瞬间并不唾手可得,巍峨的高峰之巅更难以登攀。在被成功的明媚阳光照耀之前,我们只能在连绵不断的黑暗中漫无目的的探索,只有燃亮心中梦想的灯塔,不回避、不退却,才能冲破思想的藩篱,斩断心灵的枷锁,打碎行动的桎梏,逼退无边涌动的暗潮,劈开漫天遮盖的乌云,让梦想照进现实。
一次带着脚镣的奔跑,终点就在眼前,停下来休息,还是继续向前,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难题,或因为自身疲累,或因为外界因素,总是有各种各样的理由促使我们坐下来休息一下,孰不知,休息过后,再难继续完成自己的人生。国外曾有马拉松比赛相关的数据统计显示,人在目标行为的中止期多发生在“半途” 附近,心理学上称之为“半途效应”。导致“半途效应”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目标选择的合理性,目标选择的越不合理越容易出现半途效应,因此选择目标时应当恰到好处,重点在于对自己拥有清醒的认知;二是个人的意志力,意志力越弱的人越容易出现“半途效应”,坚韧的意志力需要激发、培养和锻炼。
人生是一次漫长的孤旅,梦想催促着人们不停地与自己赛跑,汗水和热泪洒向路边,坚持不懈地跑下去,奔赴一场又一场盛会,为自己的成功喝彩。只为在人生画上句号时,能够说上一句:“完成了,它可能不好,但是完成了,只要能完成,它就是好的。”毕竟,当收获果实时,谁又会为凋谢的花朵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