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机构设置   专题报道   司法公开   法院工作   法官园地   法院执行   诉讼指南   法治论坛   法律法规 

 

读书月|读《麦田守望者》有感

  发布时间:2017-08-04 13:43:39


    外国的读物一直以来对我来说吸引力不大,因为本身文化的差异,只依稀记得上学时读过雨果的《巴黎圣母院》,那个叫卡西莫多的敲钟人,有着丑到极点的相貌,却心地善良。善与恶、美与丑的对比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似乎也手写过读后感,现在不知道在哪静静地安放。

    总觉得外国读物的内容难以在我的思想里理解和升华,骨子里自然的排斥。但自从最近看了一系列的外国读物后,看法有了些改变。第一本《无声的告白》后,接踵而至的《摆渡人》、《红与黑》、《麦田里的守望者》等,现已都慢慢地被我消化掉了。

    《麦田里的守望者》作者是美国的J.D塞林格。早听说过这本名著,但一直没看过,内容也一无所知。乍一看书名,还以为是歌颂农民的桥断,但外国人的思维与中国人就是不一样,与农民一点无关,不禁暗自觉得自己肤浅了些。 

    “不管怎样,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成千上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那么我呢,就站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明白自我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是文中的主人化霍尔顿的精典语录,也是全书的灵魂所在。 

    本书的时间跨度较小,就是讲述的霍尔顿从学校被开除后几天的光景。将叛逆期孩子的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胆小,怯懦。被别人欺负后只能在做白日梦的时候幻想着能够把他打败,被学校开除后,都不敢贸然回家,蹑手蹑脚地回去还必须要躲避着父母;青春萌动,喜欢异性。什么年龄的人都从她身上找到吸引自己的地方,琴、萨丽、甚至于妓女都会引起他的一番好感;满口谎言。对父母与别人说话都是顺口而来的谎言;孤独、寂寞、没有朋友,没有人理解内心的想法;朴素、善良。为同学自尊心改放位置的皮箱,为捐钱而惭愧,觉得妓女的那身衣服可怜;若有若无的责任感。对妹妹菲芯真诚爱护,百般照顾,想做个守望者,用心去保护周围的人,而又能将去比赛的用具丢失在高铁上。

    文中写的与妹妹的那种真挚的亲情让人动容,用肯定的口吻告诉你“你见到她一定会喜欢她的”。妹妹给她钱时温暖得哭了,妹妹准备与他一起离家时,他的那份责任感,让妹妹骑旋转木马的自豪感。

作者用一个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的口吻讲述了一个关于那所谓“叛逆”的想法,讲述了成熟与不成熟之间的过渡,大人与青春期少年之间的代沟。

    成长似乎是个永恒的话题,成长中的每个孩子都是渴望被关注的,尤其是青少年,如果有好的引导,过多的感情注入,也许他的前面就会是另外一个世界。而不至于出现现在那么多的问题少年,让人触目惊心的校园贷,校园凌辱,未成年伤害等事件。

    不禁深深地感触,作为父母,做为孩子的领路人,一定要做好自己! 

责任编辑:侯洵    

文章出处:齐齐哈尔农垦法院    

 
 

 

关闭窗口

您是第 25793668 位访客
黑龙江省农垦中级法院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汉水路82号   邮编:150090  
Copyright©2025 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或建立镜像 黑ICP备110045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