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历史,抗战英雄们弃笔投戎赴国难,头颅抛舍祭国殇。从新中国成立到走向富强,一代代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者继承革命传统、怀揣复兴梦想,书写着和平年代的英雄故事。
2018年4月26日上午,抗日华侨女英雄李林事迹陈列馆开馆暨李林英勇殉国78周年纪念活动在漳州龙海市举行。李林事迹陈列馆坐落于双第华侨农场,环境优美,是华侨居住地,大部分都是印尼归侨。陈列馆前的25级台阶,象征着李林短暂而伟大的25年传奇人生。
1915年冬,还在襁褓中的李林是她养母陈茶在漳州市区塔口庵前拾得的,当时装着她的竹篮里留有一张字条,上写着:“乙卯年十月初九日生,望好心人收”。陈茶收养后为其取乳名翠英。后来,4岁的翠英随养父母到印度尼西亚经商。9岁时翠英到了入学年龄,养父李瑞奇因为仰慕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为其取名李秀若。1929年,14岁的李秀若小学毕业,跟着养母陈茶回到祖国。936年,李林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积极响应党组织号召来到抗日前线山西太原,参加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李林在学习训练中处处以身作则,如练习射击瞄准时,十分顽强刻苦,以致双肘磨破,鲜血从袖口流出,仍然一声不吭,坚持练习。学习骑马难度更大。李林不甘示弱,硬是不怕摔跤和伤痛,经过反复训练,即使最烈性大马,她也能一跃而上,扬鞭奔驰。而且能在奔马背上左右开弓双手射击。同年李林参加革命,参与创建雁北革命根据地,积极参与抗击日军。1940年4月下旬,日军调集上万兵力,围剿晋绥边区抗日根据地,干部和群众700多人被敌包围。就在这危急时刻,怀有三个月身孕的李林毅然决定率骑兵排冲击,冒死吸引并阻滞敌人的火力,以掩护队伍突围。在一阵喊杀声中,李林率部胜利冲出敌人的最后一层包围。正想向西冲杀时,不幸战马中弹而亡,她亦连中两弹倒地。李林咬着牙爬到一个地塄下,佯装死去。当敌人扑向她时,她突然坐起,举起手中的双枪,连连射击,6名敌人应声倒地,其余慌忙退回。这时已多处负伤的李林,自知无法突围,用仅存的一粒子弹打进自己的头部,壮烈殉国于山阴县郭家窑村后的五家坟旁。这位年仅25岁的共产党员,履行了她早在学生时期就立下的“甘愿征战血染衣,不平倭寇誓不休”的誓言。
除了李林同志,还有很多先烈们把生命献给了他们热爱的祖国和人民,只留下一个个平凡而又崇高的名字,一行行简短而厚重的事迹。那些烈士纪念建筑物,是一座座革命先烈舍生忘死、英勇斗争的丰碑,是一部部凝固的中国革命史,是一面面激励后人为崇高理想而奋斗的旗帜。这些建筑物,正因为留下了英雄奋斗的足迹,掩埋着先驱的骸骨,浸透着烈士的鲜血,才有了光耀千载的历史价值,才值得后人瞻仰、凭吊、怀念……回顾我们党和国家走过的历程,无论是在血雨腥风的战争岁月,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和平年代,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无数先烈义无反顾地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谱写了惊天动地、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没有他们的牺牲,就没有我们的今天。我们缅怀他们:就是要学习他们那种为了实现理想信念忠贞不渝、抛头颅、洒热血、不屈不挠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就要学他们那种模范遵守党的纪律。缅怀先烈,就是为了进一步弘扬党的优良传统,铭记身上的使命,牢记肩上的责任,不辜负先人的期望。只有铭记历史,才能深刻了解过去、全面把握现在、正确创造未来。
我们纪念先烈,就是要缅怀英雄的业绩,从烈士的事迹中得到启发,在内心深处受到震撼,把英雄们的接力棒接过来,传下去,完成他们未完的事业,实现他们所追求的理想。我们要把革命先烈和身边的先进人物作为一面镜子,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真正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要求,对照他们的先进事迹、对照党章的要求,随时提醒自己,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以先进人物为榜样,改造缺点与错误,与不良倾向作斗争,以实际行动做好本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