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河农场,是中国农业改革开放后组建的第一个现代化农场。建场以来,五万名洪河儿女敢于人先,勇于担当,奋发图强,用改革的如椽大笔,饱蘸32年对大荒激情的墨汁,书写出国家生态示范农场,中国边疆文化长廊建设、黑龙江省文明单位标兵、黑龙江省环境优美小城镇等诸多历史的优美篇章,让世人瞩目,让世界瞩目。
耕作在广袤的田野上,居住在现代化的城镇里。这里夜不闭户、物不归置,富庶文明、祥和安康。2007年,国家政协主席贾庆林在洪河视察,当他了解到生活在洪河的人民生活富裕,安居乐业时,他原本就很慈祥的面庞流溢出更加慈祥的笑容,这笑容里包涵着欣慰和肯定。
一、狠抓硬件投入,为法庭工作奠定物质基础
1984年3月,洪河人民法庭正式组建时,仅有30平方米的弹丸之地,既是办公室也是审判庭。面对这样的恶劣的环境条件,法官们没有畏缩,没有退缩,以农垦人所特有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勇于开拓、顾全大局’的北大荒精神,在为民司法的大道上创业、创新、创优。1998年,农场将文化宫西侧的三楼350平方米改为法庭办公场所,给了法官们第一次惊喜!而更加让他们高兴的是在2008年,为了彻底改善法庭办公环境,农场举资243万元,建成一个1056平方米的洪河人民法庭新办公大楼。新楼宽敞、明亮,分办公、审判、生活三个区域;设有接待室、立案大厅、监控室、大小审判庭、荣誉室、会议室、图书室、档案室、办公室。计算机、电视机、数码照相机、传真机、放像机、扫描仪、监控及同步录音录像设备、内外网络系统、电子液晶显示屏等现代化的办公全部配备齐全;还更新了车辆。今年,完成了计算机网络、监控格局和安全监察系统建设,实现立案、信访、排期开庭,审判流程、人事管理等各项工作的智能化管理。生活、办公、办案环境条件的改善,极大地鼓舞了干警精神干劲,大大提高了干警的办公办案效率,提升了干警的执法水平;有力地促进了农场的经济发展、社会和谐进步。近3年来,洪河人民法庭审结各类案件264件,无申诉、改判、上访案件;案外调解和撤诉方式结案100余件,涉案标的额达到410余万元。走在宽敞明亮的洪河法庭,让人感受的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就是那种深埋心底、深入骨髓、发源于亲民、爱民、为民服务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始终让洪河法庭的法官们不断加强队伍建设,不断创新审判思维、不断强化审判职能、严格内部管理,百折不挠地去谱写司法为民的赞歌。
二、强化队伍建设 提升法官司法为民的能力
三年来,洪河人民法庭共审立各类案件800余起,结案率100%,调解率98.6%,无一起更审、改判、错立、错执、上访、缠诉案件发生,为辖区营造了和谐的法制环境。很快在洪河人民法庭掀起一股学习热潮。他们在书本上学、在电视上学、向老师学,在干中学、学中干;集中学、分散学;你学我带、我学你带,互相传授审案技巧,办案经验,业务知识,素质和能力就在这交替更换中提升。‘用他山之石攻己之玉’,洪河人民法庭先后8次组织法官深入到兄弟法庭“求经取宝”,用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丰富和充实自身能力。
坚持培训,坚持提高。5年来,法庭得到农场党委的大力支持,投入资金10万余元选送干警参加省法官学院学习,选派法官参加了北京远程教育,通过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目前,洪河人民法庭全体干警均获大学本科学历,3人通过国家大司法考试,取得任职资格,3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08年,农场党委为了解决法庭人少案多的现象,公开招聘了一名高素质的大学毕业生充实法庭工作。
山高人为峰。在洪河人民法庭,让人们正真佩服的,不是恢宏大气的办公楼及先进的设备设施,而是这里高素质审判队伍,让人感叹,信服,钦佩。2009年,洪河人民法庭开始实施“文化建庭”、“文化兴庭”工程。以创建“廉政文化庭”为切入点,加强“两庭”规范化建设。通过狠抓干警“三德”教育,将文化建设的理念融入基础建设,为作风转变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培养法庭的精神文化,提高法庭和干警的司法能力,将“人民法官为人民”这一主题真正落到实处。
‘廉洁,韶华之树常青;贪婪,生命之树凋零’,“修心养德,廉以立身”,“公生明,廉生威”,“宁走百步远、不留一念贪”他们时刻用名言警句提醒自己要廉洁办案,公正执法。抓班子带队伍,抓党风带队风,抓廉政促公正,是他们的最终目标。利用目标管理、制度规范,责任考核的办法确保工作实施。在公共场所,他们设立了举报箱;在电视里,法庭公布了监督电话;在诉讼当事人那里,还有法庭发放的征求意见书;在农场职代会上,职工代表神圣而又庄重地评议着法官们。在这里,法官们只能对,不能错。错,你就可能要做出深刻检讨;错,你就可能要受到党纪、法纪处分;错,你就有可能要离开你心爱已久的司法队伍。严厉的目标管理,责任考核、坚守了法官的思想防线,规范了法官的行为轨迹。
2008年,洪河人民法庭审理了一起标的10万元的伤害案件,开庭前,原被告都担心对方找人托关系,使自己吃亏。当审判结果出来后,双方都非常满意,分别拿出5000元钱送到审判法官手里表示感谢,都被一一谢绝了,法官亲切地对他们说;‘你给我一份信任,我还你一个满意’。公正是法官永恒的座右铭,是审判的灵魂和生命,是人民群众对司法的根本诉求。
洪河人民法庭的立案大厅。有柜台式的立案,信访接待室。举证、质证、人证、立案、诉讼、审判等等信息都显示在电子屏幕上,随便点击一下鼠标,看一看法庭简报,就会了解整个案件的司法审判全过程。即便这些都没有看见,不要紧,还有法官直接送达过程。没有藏匿,没有晦略,一切都在阳光照耀下进行
大海之所以能浩瀚无边,是因为有千万朵浪花的汇集;绿叶之所以能够仰视苍穹,是因为他把根须深深地扎在土里。法为党所执,法为民所用。对损害党的形象的事情不能为,对伤害群众的利益、群众感情的事情不敢为。走进今天洪河人民法庭,庄重威严的法治氛围与和谐亲民的人文气息扑面而来。
三、创新司法方式 为辖区服务提供保障
新形势,新任务,激发着洪河人民法庭的法官们严谨求实,奋发进取的精神。2010年,法庭在审理一个离婚案时,由于女方脾气暴躁,经常殴打男方的她在案件审理中就欲殴打杜某,并扬言要杀了杜某。见此情况,法庭立即与女方母亲和住所地居民委联系,在庭上调解不成转为庭下调解。经法官与其家人、居委会共同工作,最终使女方放弃了杀死男方的念头,顺利达成离婚协议。
调解,是审判执行的一个杠杆。在洪河人民法庭,法官们坚持合法为先,通过庭上调解与庭下调解相结合;加温调解与冷却调解相结合;公开调解与不公开调解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升案件的调解率。法庭还与辖区的治安职能部门密切配合,认真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防范各种形式和危害社会安全行为发生,与公安部门协同,做好案件的信息互通,共同构筑辖区的安全防范体系。
洪河人民法庭位于黑龙江省同江市境内,辖区面积为98.5万亩,其中耕地面积71.7万亩,辖区人口4410人。为了减少纠纷、预防犯罪,法官们利用各种有效形式进行普法教育活动。对农场和各基层单位的经营管理、企业发展等领域存在的有关法律方面的问题提供司法建议40多项;均被有关部门采纳。针对农业形势的变化和辖区内企业政策的改变,土地承包升温,承包户与农场之间纠纷增多。为避免纠纷发生,法庭提前介入为农场修订和完善农业承包合同1100余份。在处理已经发生的纠纷时,法庭能以大局为重,及时进行案外调解,公平地处理各类纠纷,有力地保护了辖区农户的合法权益,保障了农场生产经营工作顺利开展,受到辖区内群众和企业的好评.5年来,调处涉及外来务工人员的民事纠纷76余起,追索劳动报酬近40万元。
2009年春,洪河人民法庭开庭审理11起前哨农场土地承包合同纠纷案件,法官们驱车百余公里,深入到前哨农场的各个管理区,发现问题及时就地解决。为了不使矛盾激化,法官们不余遗力将农场管理区历任会计请来与种植户核对账目,有错即改,有误即纠,三天不到,双方当事人很快达成了还款协议,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35万余元。在洪河法庭,一块块写满荣誉的奖牌,一尊尊盛满业绩的奖杯,一面面客满民情的锦旗,记载着洪河法庭在司法过程中的艰辛路程,也记载了他们亲民、爱民、为民的仁厚之心。
排民忧、释民惑、护民利、解民难、平民怨。几年来,洪河法庭始终坚持为诉讼群众提供各项人性化、规范化的服务,诉讼材料做到一案一表、一案一袋,并向递交人开具诉讼材料收据,避免当事人关键材料的遗失;对于发生的各种突发性事件进行及时处理。
真心为民。情系百姓。在辖区内有一对夫妇,丈夫董方龙患有严重的骨髓灰质炎只能靠轮椅代步,妻子王兰英是洪河农场第八管理区的普通职工,还有两个上大学的女儿,生活十分艰苦。在一起诉讼中,法庭干警了解到他们一家的情况后,深深被他们一家生活所震撼,从此法官们和董芳龙一家结下不懈之缘,除了平时拎鱼拿肉、送菜送衣的嘘寒问暖,还拿出2000元购买了50只乌鸡和100只肉鸡送给董芳龙,建起长期的帮扶关系,逐渐使他们家走上了富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