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罢《优秀的人从来不需要别人天天盯着做事》,突然有种与多年来自我工作风格发生碰撞的感觉。一种从未总结过自己工作风格的我,仿佛找到了努力工作的根源,体会到了一种努力工作后被人理解的满足。虽然自己算不上优秀,但工作上还算努力,而且这种努力从未让别人来督促和要求,也从未自我懈怠,只是做到自己安心……
记得自己刚从警校毕业后,分配至人民法庭任书记员兼法警,双重的工作职责,并没有让自己感到任务繁重,反之,内心却无比的高兴,因为这是领导的信任和支持,也给了自己学习、工作的机会。自己当书记员时,没有电脑,笔录全靠手工记录,这也练就了自己今后在各种会议中能够抓住领导讲话要点,全面客观记录会议内容、领悟会议精神的技能。那时记录用的是平行线笔录纸,庭长要求书写字体不得超出上线,也不得突破下线,只可书写于两线中间。工作中小的细节就从笔录书写开始了,然后就是送达、文书制作、卷宗整理、检查、装订的规范要求,养成了自己今后在审判工作中的细心、耐心。那时,老同志也没有那么多时间教,自己则在平时工作中,从老同志的卷宗学起,再通过他们平时的办案方式、方法去观察、揣摩,逐渐总结和积累了自己的办案经验。这是一个漫长而又学无止境的过程,恰恰是这样没有自我满足的心态,促使自己养成了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从事法庭工作二十余载,我办结各类民商事案件1600余件、执行案700余件,所办理的民商事案件未有一起发回重审或更审改判案件,所办理的执行案,也从未有过错误执行行为。这并不代表自己多么优秀,也不是有别人去要求,而是自己深知工作职责所在,不敢懈怠于法律,只想让自己安心。特别是2016年国家玉米补贴惠民政策的出台和补贴资金的发放,因百姓在土地转让过程中未对补贴资金的归属进行约定,且对新的惠民政策缺乏理解,导致百姓对补贴资金的归属发生争议,引发纠纷。面对这样的情况,许多法院、法庭均以政策性补贴不属于法院管辖为由,拒绝受理此类案件。我们法庭完全可以和其他法院、法庭那样,不往自己身上揽责任,不受理此类案件。但看到每天几十人,多时上百人的来访玉米实际种植者,看到他们那一双双期待的目光,我认为我们法庭应当担当起这一社会矛盾化解的重任。政策性补贴发放至土地原承包人手里,而再次转包后的实际种植者得不到补贴引发纠纷,应当属于法院民事案件受案范围,这是我们应有的职责,我毅然决定受理了此类案件。能诉前调解的,及时诉前调解;不能诉前调解的,及时立案办理。为了防止玉米补贴款流失,致使判决能以执行,我们法庭又依职权依法采取了财产保全措施。2017年,我们法庭在只有我一名法官、一名书记员和一名协警的情况下,审结民商事案件320余件、执结执行案件(包括执保案件)320余件,结案数达640余件。如此大的工作量,意味着什么?实际上自己心里最清楚,无非是放弃节假日、休假日,用白加黑创造性工作。这一切没有谁监督和要求,努力做了,自己安心。
在我走上法庭负责人的工作岗位后,主动承担起了能动司法的工作职责,积极主动的与所在农场党委、农场领导、各部门领导加强联系,用自己的法律专长,当好农场党委、农场领导、各部门领导决策的法律帮手。面对农场党委的重托,面对农场领导的信任,我始终本着公平处事的原则,再加上审理案件中积累的调解技巧,一次次将难题攻克、将信访事件化解,得到了农场党委、农场领导及百姓的认可,逐渐树立了法庭在农场的公信力、号召力,逐渐将农场各方面的管理纳入到了法治的轨道,为法治社会的全面建设和百姓法律观念的增强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这一切没有谁监督和要求,努力做了,自己安心。
从事法庭工作的二十余载,自己已经习惯了这样努力去工作,想松懈,但却做不到。许多亲朋、好友知道我的辛苦,也曾多劝我注意休息,身体是自己的,倒下了,工作别人也会做。这些,我当然知道,这是历史的规律。但是,我更明白正是我们一代又一代司法工作者的不懈的努力,才让我们的司法事业健康发展,才让我们的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