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机构设置   专题报道   司法公开   法院工作   法官园地   法院执行   诉讼指南   法治论坛   法律法规 

 

北大荒中秋漫笔

  发布时间:2012-04-05 10:58:52


                                                                      一   
      唐代以来的中秋,在乱世是离恨日,在盛世是团聚日;对漂泊者是思乡日,对善耕者是丰庆日。时下又逢中秋,举国一派欢腾,黑土地也迎来再度丰收的良宵。“撒天箕斗灿,匝地管弦繁。几处狂飞盏?谁家不启轩?”取出购自雁窝岛的北大荒牌烈酒吧,与团聚的家人分享陈酿的香泽,为北大荒开发60年的辉煌,再添加几张红光满面的笑脸。
      微醺来临之际,先赏她片刻中天浑圆的明月,否则小康年代,秋节也如春节近似平常。许有比中秋晚会更动情怀的场面吧?不然为啥离开荧屏七彩灯光,舍得避暑山庄荷花舞台,选择一个人独处,选择让思绪横飞,选择李敖自鸣得意的方式,“发挥想象力,卧在家中游”呢?是啊,今宵可借得“素彩接乾坤”的清辉,拥抱稻米产销似川流的三江平原,拥抱奶牛增长如云集的松嫩平原,拥抱人工林像座座方阵的小兴安岭边麓和完达山边麓,拥抱遍洒热汗、掩埋忠骨的沃土与超越前人、艰苦卓绝的历程构成的北大荒时空。
     50年来伴随北大荒成长,有半个甲子略多起自连队的工龄,朋友中有城市知青走向花甲的友谊,同事中有复转军人时值壮年的身影;目睹过飞机低空追肥或喷药,赞叹过“大马力”将灭茬、深松、合墒、碎土、镇压等作业一并完成,欣赏过草地上黑白花奶牛贪吃的神态,见识过名牌产品完达山乳粉的工艺流程;徜徉过宝泉岭等所有分局新兴的街市,领略过洪河等几十个农场小城镇的景观,脑海里瞬间就能浮现北大荒山川草泽地貌的走向,脱口便可朗诵郭小川因这土地之神奇和财富之永恒而激情燃烧的评说。
      金风送爽,“今夜无眠,”去饱览《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北大荒辉煌60年》吧。里面文章最多的作者,是位身材瘦小、工作勤奋、性格乐观、文思敏捷的男青年,名字叫谢振华,属于肩负未来的第三代北大荒人。彼此之间曾常有接触,非常熟悉他的音容笑貌,读他的文章觉得格外亲切。他的视野比过去宽了,笔法也显得直接凝练,叙述中引用了大量数据,因此对观点的论证愈加充分可信。专栏里也选有我质朴的唱词,副歌为:优良传统冲洗出底片,美好未来欢跳在心房;我们是天鹅强健的翅膀,响亮的名字叫中国北大荒。
      今夜20点40分左右,再次赏月时发现,玉盘的晴光略显朦胧,恍若披上一层晶莹的薄纱。马上拿来望远镜仔细观察,见颜色相对深黄的所在,仿佛背面的环形山被反转到了正面。莫非要替换掉古代神话传说?不让吴刚伐桂?不让嫦娥奔月?不让玉兔捣药?不让……
      心思忽然被一支歌牵引,飞快地追溯啊远行,途经的所有场面,都是关外会聚来的复转军人和知青,攀山越岭,直奔荒原,踏雪勘查,涉水测量,地窨子安营,马架子扎寨,不惧野兽,不顾蚊蠓,一个劲儿地开荒、整地、播种、锄草、收割、扬场、入囤、送粮、修车、积肥、送肥、施肥。惟有中秋夜晚,他们举杯望月。“铸剑为锄”的军人有的默默无言;远离城市的知青有的呼唤故乡。那支歌是《垦荒队员之歌》,他们当年边登程边劳作边唱得义无返顾;我们如今轻轻哼唱也会悲壮满怀:“告别了母亲,背上行装;踏上征途,远离故乡。穿过那无边的原野,越过那重重的山岗;高举起垦荒的旗帜,奔向遥远的边疆。勇敢地向困难进军,战胜那风暴冰霜……”
      郑家真所著《北大荒移民录》里,记载有背负“右派”恶名而到垦区的聂绀弩,1959年在虎林郊外倭寇败弃的冷寂屋子内,借酒暖怀,草写下两阕逼人眼目的《北大荒歌》。上阕是:“北大荒,天苍苍,地茫茫,一片衰草枯苇塘。苇草青,苇草黄,生者死,死者烂,肥土壤,为下代作食粮。何物空中飞,蚊虫苍蝇,蠛蠓牛虻;何物水中爬,四脚蛇,哈士蟆,肉蚂蝗。山中霸主熊和虎,原上英雄豺与狼。烂草污泥真乐土,毒虫猛兽美家乡…… 大烟儿炮,谁敢当?天低昂,雪飞扬,风颠狂。无昼夜,迷八方。雉不能飞,狍不能走,熊不出洞,野无虎狼。酣战玉龙披甲苦,图南鹏鸟振翼忙。天地末日情何异,冰河时代味再尝,一年四季冬最长……”
      客观条件如此恶劣,却挡不住拓荒者无畏的脚步。一批秉持延安精神的军人,穿越解放战争弥漫的硝烟,从陕北奔赴这草莽之地,为的是实现根据地移植,举办机械化“粮食工厂,”“示范农民。”由此,北大荒开发的东进序曲,当春在1947年敌后发生。曾杀敌的双手,抠进犁铧翻卷的草垡,把南泥湾三五九旅军垦的种子,播进宁安、通北等公营农场的苗床。于是,北大荒精神的根芽,带着军人的体温,最早在那里催生蹲苗。支援前线的粮食,一粒粒犹如跳动的音符,开始谱写北大荒的乐章。
     1949年4月和11月,先后有两批千余名残废军人,放弃在城镇荣军学校边工作或学习边休养的条件,进入北大荒建起两个荣军农场,为北大荒精神的历练,点燃了两颗荣誉军人的火种。他们的肢体在战火中负伤残废,却不以打下江山的功臣自居,率先自食其力,意志的坚强令人惊叹。他们认为能生存下来,看到新中国成立,已经比烈士们幸运百倍,所以不请求组织给予任何照顾,只要力所能及,就要代表渴望见到新中国的烈士们,再做点对人民群众有益的事情。荣军农场数量与规模有限,却是北大荒开发中最耀眼的亮点;至今迎风飘扬的北大荒精神旗帜,仍少不得荣誉军人染就的鲜红颜色。
      当年那支英雄队伍里的成员,我有幸在1983年克山农场现场会期间,见到嫩江国营农场管理局副局长王方盛,与他握过两回手。那时他身体已经发福,目光透露着睿智和慈祥。因他1973年至1975年任过我所在管理局的副局长,便借机与他攀谈过一些话,觉得他念旧,待人热情。他在1948年辽东法库战役中是尖刀班班长,带领战士奋勇冲杀进敌阵,右膝关节遭重创,获“独胆英雄”称号。他与局领导班子成员指点有方,使克山农场成为“北大荒农业战线上的一面红旗。”我们那一次听取了建立种植业地上地下“两个水库”的经验,并参观了农具场规范化管理,对他的敬业精神和工作能力十分钦佩。
      无独有偶。曾以97师番号,在孟良崮和济南等战役打出威名的农建二师,1954年1月,携带在山东广饶黄泛区军垦的种子北上,挺进“鬼沼”密布的三江平原。作为第一支集体转业的8千人部队,以两个团分别在松花江下游两岸,创建二九0和二九一农场,一个团辗转到铁力,与当地农场合并成十一农场。随后,1954年至1956年,铁道兵7个师2万名复转官兵,在完达山脚下的密、虎、宝、饶区域,陆续建成从八五0到八五一一共12个农场。北大荒的国营农场初步连片成群,为开发高潮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1958年3月至5月,包括6万名校尉军官在内的8万多名军人,应命复转,连同许多跟随人员号称“10万大军,”他们中有老红军、老八路,有解放军战斗英雄和志愿军特等功臣。那时,队伍经密山县城各自去荒原,路差车少甚至无路可走,积雪正开化,有的地方草深齐腰,而新建点无地无房,春耕迫在眉睫。王震将军亲自动员兵分百路,挑担子背包跋涉进荒原。大家随即因陋就简,搭建马架子抵御风寒。被沼泽围困着粮盐无续的开荒点,必须靠人力长途背运,他们便用扎紧裤脚的秋裤,肩扛大米往返百里,途中还要涉水过河,后来索性组成突击队,抬回石磨独立加工粮食。农机具严重短缺,干脆人拉犁杖甚或用铁锹翻地,人拉圆盘耙整地和人拉播种机下种。为抗涝抢播大豆,人人早出晚归,肩挎种子背包,用自制桶棍完成人工点播。一片片处女地飞快改换容颜,亘古未有的壮举汇入历史长河。
     最先到萝北一带支边的青年只有60人,但他们来自祖国心脏,是从两千多名志愿者当中挑选出来的。他们带着团中央的鼓励,以及北京团市委和首都青年支援的款项和物资等,于1955年9月10日,把“北京市青年志愿垦荒队”的旗帜插进黑土地,开始追求青年一代金色的梦想。他们创造了青年日开荒最高记录,并带动了第二批和第三批北京青年垦荒队奔赴北大荒。到1956年的两年期间,陆续从天津、河北、山东、哈尔滨等地,来了14批共2600多名垦荒队员,形成了以故乡省市命名的青年集体农庄——“萝北8大庄。”此外,还有1130多名山东青年和牡丹江市青年,在集贤和莲花泡建立了3个青年集体农庄。
     1968年6月18日,以屯垦戌边为主要任务的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此后至1976年,共有54万名来自京津沪杭等城市的知青进入北大荒人行列。他们作为城市文明的使者,为缩小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体劳动差别奉献了才智,也靠老一代创业者的言传身教,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逐渐成为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51万多名知青因参军、上学、招工和政策调整而陆续离开垦区,但一直把北大荒作为第二故乡挂念。近千名知青为农垦事业捐躯,其中病逝在上海的宁波知青陈越玖,临终前托付组织把骨灰运回燕窝岛。我拜谒过三位英雄安息的那座陵园,深深地被陈越玖在6年里为北大荒拼搏的事迹感动着。
     今夜无眠。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自1947年以来的60个中秋之夜,再没有比北大荒积淀思乡之情更多的地方了。这是古往今来成建制移垦人数最多的关外复转军人,靠坚强的意志展露七尺男儿雄风,并默念在心底的思乡之情;这也是成批投身边疆务农人数最多的关外城市知青,在最初几年的中秋偶然失控,以口琴声笛子声歌声哭声交织而成的思乡之情。他们身为人子,忠孝难以两全,天黑前尚在地里收割大豆或在场院清粮、灌袋、装车,当年的此刻啊,他们正对着远在祖国西南方向深情遥想的父母,令双腿带着黄金般的祝福为故乡下跪。
     不妨将那句意境不错的古诗,为北大荒的中秋修改一下:天下三分明月光,二分独照北大荒。我想,天上披纱孤悬的明月,肯定收藏着对当年思乡之情的拍摄。远离故乡的复转军人和知青,都不愿意中秋夜晚浮云遮月,不想失去同父母或妻儿“千里共婵娟”的机遇。可有的年头老天也想表示同情,给月亮盖严被子,把繁星的泪囊挤干,丝丝落落地飘散下雨来。今夜忽然黯然神伤的玉盘,大概在为北大荒的英灵默哀。作为地球的卫星,在千古灵宵中往复运转,月亮该通晓高尚人格。她或许正注目一面25米长的铜墙,那是人们参观北大荒博物馆流泪最多的地方。上面有12342个坚韧如犁刀的姓名,都是当年解甲北上,“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拓荒者,不朽的英灵已深深地“刻在北大荒的土地上。”
                                                                      二  
     当安徽凤阳土地承包到户的锣鼓点,在全国农村普遍敲响的时候,已变成祖国北大仓的北大荒,一部分人依然觉得与己无关,一部分人则感到“山雨欲来风满楼。”这100多个农林牧副渔工商运建服自成体系的国营农场,都是农业战线上的国家队,早习惯于盈利上交和亏损退库的国家经营方式,不管是几年规划,最为注重的都是产粮和交粮的增长指标,因为国家一直缺粮,中央想“广积粮,”能多打粮多交粮,就不断有国家拨款和后来的拨改贷,哪个单位也不必设想离开国字号大锅将如何。职工也都是农业战线上的产业工人,享受城镇居民户口待遇,按月开资,凭簿买口粮,几十年一贯制,像城里国企工人一样按点上班,天暖和了就日出而作,天寒冷了就“猫冬”学习、积肥或兴修水利,谁愿意毁掉正捧着的铁饭碗呢?
      国家波浪连天的改革,不光重演了革命时期农村包围城市的局面,且1984年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之后,要求城市国企也一律参加主攻,国营农场作为城乡间左右搭边的区域性经济组织,好比大战时的预备队,总要拉上去的,即使位居行业老大的北大荒,也未能豁免在次年全面兴办家庭农场的指令之外。北大荒并非处于前所未有的选择,“党指挥枪,”“军令如山倒,”“下级服从上级,”是数批复转军人秉承和留存的传统,理解抑或不理解,都得先行动起来。
      确有局场级领导干部心里曾充满忧虑,但忧虑的不是个人升降荣辱,忧虑的是怕官僚主义作风导致农垦事业瘫痪,他们在服从组织决定的同时,保留了自己的意见;干机务出身的基层干部心里怨气更大,忍不住的就大声吵吵出来,有人模仿过那种流行说法,叫作“艰苦奋斗几十年,一下子回到解放前。”这些同志一时不理解,社会主义“一大二公”的优越性,不难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里找到依据,莫非年复一年地学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反倒越学越糊涂,忘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起码在掌握了先进机械和技术的国营农场,不存在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问题吧?
      农业职工的主力军——机务工人们感到,土地承包到户,在地多人少的国营农场简直难以想象。大家月工资普遍在50元以下,哪个人敢承包100亩以上土地?现有机具都是成套匹配的,拆散了怎么安排田间作业?畜牧工人们也难免有失落感,他们太熟悉幢幢集中建设的砖瓦牛舍,太熟悉靠铁围栏圈护的连片草场,知道国家陆续投入不少资金,一下子化整为零转让到户,不是国家的败家子,谁能这么干?
     当时就是这样:破必须在前,立尚需探索;破难在要彻底,立可能会反复。古往今来,一种新事物的诞生和成长过程,从来都不是一路顺风和平平静静的,改革派和保守派总是各有各的理由。尽管改革者迟早会壮大阵营战胜保守者,但改革势力被保守势力暂时掀翻的现象,在历史长河的一个个弯曲险滩上绝对是不鲜见的。不过,这一次改革的东风吹得很强劲,已容不得任何人迟疑、徘徊和充当“顶门杠。”
      动员,动员,再动员,会上会下动员,屋里屋外动员,当然还包括一对一劝说,包括描述预算前景的引诱,各种说服手段都派上了用场。终于,兴办家庭农场,在1984年于较小亏损场队不痛不痒试点的前提下,1985年在北大荒全面展开。这是刻骨铭心的展开,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展开,想不到,可怕的天灾竟如影随形而来。春小麦种植面积约占60%的北大荒,遭受了麦播与麦收两季历史罕见的涝灾,基层反映上来的“大马拉小车”整地、播种增加空运转的问题,机具分散不利于“龙口夺粮”的问题,使部分局场领导最初保留的个人意见复活,造成多米诺骨牌效应,迅速转化为掉头“归大堆”现象。
      经验告诉我们,掉头回归,在部分合同双方之间属于一厢情愿,因为协议中规定有“承包一定30年不变”的条款,眼下才一年,发包方就行使特权“翻了烧饼,”使受让机具的承包方觉得失去了弥补挂账亏损的机会,责怪道,被废弃的合同是“霸王合同。”一次省农场管理学会年会暨讨论会上,某大场副场长讲到一段顺口溜:“党的政策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农场的政策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显然,“翻烧饼”降低了农场领导被信赖的程度。
      一度掉头“归大堆”的部分局场,1988年被迫再搞家庭农场“一步到位,”不幸又遭遇天公刁难的涝灾,赶紧经调查研究再作适当调整。但这一次没有重蹈1986年的覆辙,有的局推行了“家庭农场协作体,”有的局采取了“一大带多小”形式,新年度的实践证明各有各的成效。接着,靠“两借变两自”解决家庭农场“贷垫挂”问题,靠奶牛公司牵动把养牛户纳入新经济组织等经验,不断得到总结推行。北大荒终于全面将“大农场”套上了“小农场,”新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给原有国营农场注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
      一个个家庭农场和家庭牧场的管理者,逐渐学会了在追求劳动效益的同时,努力追求技术效益和规模效益,真正变成为经营劳动对象的主人翁。后来改称国有农场的“大农场,”把农业改革方式,由“小农场”承包经营深化为承租经营,将秋后以粮豆等实物抵交承包费,改为年初以现金预交租金,并进一步扩大业主种植、经销和依法进行土地流转等自主权。“大农场”遂演化为代表国家收租子的管家,不再出现农业亏损;“小农场”除了依靠互助性质的“阳光保险基金”外,独自承担起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畜牧业的养殖户大多是兼营的,把“脐带”接到了奶牛公司等经济实体身上,在生产经营方面与国有农场彻底脱钩。
      沧海桑田。北大荒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过夏周时肃慎人和秦汉时挹娄人的零星田园风光,有过灭掉辽与北宋的前金和推翻明的后金局部五谷六畜的兴旺,有过元明时昙花一现的屯田,有过民国时富豪劣绅的少许霸荒抢垦;有过唐和五代时渤海王国惨遭契丹扼杀,有过蒙古族骑兵横扫黑水靺鞨并毁掉城镇,有过清时哥萨克匪帮肆意烧杀抢掠和割让江东土地后对汉人长达200年的封禁,有过民国时被倭寇肆意侵占并在异邦开拓中失掉大量产品等等。提起陈年旧事,犹如饮一杯苦酒。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截止到2006年,北大荒为国家提供商品粮超过200亿斤,可满足京津沪三个直辖市和陆海空三军一年的口粮。60年来,北大荒累计向国家上交商品粮2538亿斤,已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粮食战略后备基地和全国最大的绿色、有机、无公害食品基地。这还仅是辉煌成果的一部分。如此这般的辉煌成果,对已经献出生命的前期拓荒者是多么大的安慰呀!
      60载栉风沐雨辛勤耕耘的岁月里,共有5万多名复转官兵、支边青年、专业人士和城市知青,把赤诚无悔的英灵,永远织进了北大荒精神的大旗——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那么可以说,今夜反转到正面的月球环形山,正是为了换掉古代虚无的神话,把历史记载的现实——这里“土地不老、红旗不倒、大树常青,”重新以山峦作证,展现给地下的英灵养眼守望,同时提醒黑土地上的每一个继承者,千万莫偏离前辈奔赴的方向,不要丝毫亵渎北大荒精神。
      当然,也不会忘记,经常听一听和唱一唱《北大荒人的歌》:“(第一段)第一眼看见了你/爱的热流就涌进心底/站在莽原上呼喊/北大荒啊我爱你/爱你那广袤的沃野/爱你那豪放的风姿/(第二段)几十年风风雨雨/我们同甘共苦在一起/一起分享春光的爱抚/一起经受风雪的洗礼/你为我的命运焦虑/我为你的收获欢喜/(副歌)啊,北大荒,我的北大荒/我把一切都献给了你/你的果实里有我的生命/你的江河里有我的血液/即使明朝我逝去/也要长眠在你的怀抱里/即使明朝我逝去/也要长眠在你的怀抱里/”

责任编辑:韩瑞业    

文章出处:绥化农垦法院    

 
 

 

关闭窗口

您是第 25790013 位访客
黑龙江省农垦中级法院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汉水路82号   邮编:150090  
Copyright©2025 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或建立镜像 黑ICP备110045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