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机构设置   专题报道   司法公开   法院工作   法官园地   法院执行   诉讼指南   法治论坛   法律法规 

 

“假电话”、“假讯息”、“假干警”.......法院教您防骗“锦囊妙计”!

  发布时间:2020-04-02 16:12:03




    当冒充银行工作人员、

    虚假中奖等没人相信以后,

    骗子们骗术翻新,

    将目光转移到了法院身上……

    “案例一”

    接到“假电话”

    一男子冒充法院工作人员多次找到某村曾经打过官司的村民,说是要收取法院执行款,称他们的案子可以重立案,能再要回一笔钱。短短4个月就有30多位村民被骗,合计金额6000余元。村民知道被骗后立即报警求助,经查,该起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实施诈骗的案件嫌疑人曾在法院工作,2018年6月辞职后,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以提供法律援助等借口为由,实施招摇撞骗。

    “案例二”

    收到“假讯息”

    近日,一位妇女走进某法院立案大厅,询问法院工作人员:“最近有短信通知我今天来法院开庭,对方连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都知悉,这是真的吗?”法官对上述信息进行确认后,指出了虚假开庭信息里的破绽。听完法官的话,周阿姨感谢道:“我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下了,幸好我来法院咨询一下,要不然汇钱过去了也不知道怎么回事!”

    “案例三”

    见到“假干警”

    2017年 9月23日,朱某报案称其经朋友介绍认识一个自称在法院上班的崔某,后崔某以可以帮其办理离婚案件为由诱骗朱某交纳公告费、拍卖费等各种费用共4.13万元,但是缴纳费用后崔某并没有按照承诺为受害人办理案件,受害人经多方查证后得知崔某并非法院工作人员。

    “案例四”

    接到“假语音”!

    “你有一张传票在法院,如需详细查询请拨0。”刘先生接到该语音电话后按了0号键转到人工咨询,对方称是外地某法院工作人员。对方说刘先生欠银行2万元,已被起诉。刘先生表示压根没去过该地。对方表示,可能是有人用他的资料办信用卡恶意透支。这位工作人员还仔细询问了刘先生近期是否将身份证借给他人、是否曾向他人提供身份证复印件之类的问题。在骗取了刘先生的信任后,要求刘先生将2万元现金存入安全账户以配合调查。一番折腾后,刘先生将钱转了过去。然而,当事后他打电话到当地公安机关了解情况时,才发现自己上当。

    判断法院相关信息真假,法官有妙招!

    1.如果对方无法说清涉案案号、案由和对方当事人姓名,请您提高警惕。案件案号是一个案件的唯一标识,构成为(收案年度)+法院代字+类型代字+案件编号+“号”,而法院代字也是有对应行政区划编码的,如九三人民法院2020年的民事案件案件案号为:(2020)黑8110民初xxx号。

    2.接到法院电话时,如果对方拒绝告知自己的姓名和身份或者电话显示外省、外国号码,请您提高警惕。法院传唤当事人或通知开庭的正常渠道和方式一般是电话通知或者邮寄送达。电话通知时,一般会使用本辖区电话号码,并主动介绍自己的姓名、身份,案件的案号和基本案情,法院如果邮寄送达开庭传票时,通常会提前电话告知当事人,并主要采用法院专递方式,对此请大家认准“法院专递标志”。

    3.如果接到法院短信息中出现“若缺席出庭,则公安机关采取刑事拘留、网上追逃、全国通缉”等字样,则必定为虚假信息。因为公安机关的刑事追诉程序和法院民事程序是完全不同的。

    4.如果电话或短信中,对方要求你交费、转账或提供个人银行账户信息,请您提高警惕。法院通知您缴纳诉讼费用时,会同时向您送达盖有法院公章的缴费通知书,账户名称中有“某某人民法院”字样。如果不说明原因,直接要求你往个人账户转账,信息一定为假。此外,如果对方说此事非常紧急,必须马上转账、汇款,信息一定为假。因为任何司法行为都有一定的程序性要求,但主要是约束司法人员的,一般不会用立即做、马上做来要求当事人或人民群众。

    5.对于法院电话或者信息,若您根据上述信息仍不能判断真伪,请勿盲目转账汇款或提供个人身份信息、银行账户信息。您可以先拨打当地法院电话查询确认,或者拨打“12368”诉讼服务热线咨询。

    现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

    为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便利的同时,

    也给我们的信息安全带来了安全隐患,

    请大家遇到陌生电话或者短信时,

    务必保护个人信息,切勿轻易转账。

责任编辑:吕萍    

文章出处:九三人民法院    

 
 

 

关闭窗口

您是第 25789674 位访客
黑龙江省农垦中级法院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汉水路82号   邮编:150090  
Copyright©2025 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或建立镜像 黑ICP备110045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