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女,1980年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现任绥北人民法院嘉荫人民法庭法官助理。她脚踏泥土,俯首躬行,从24岁参加工作至今,在祖国边境的绥北人民法院嘉荫人民法庭工作了17个年头。她急民所急,为民解难,巧用调解“绵柔力”,化为定纷止争的“千斤石”。她兢兢业业工作,公正高效执法,方便群众诉讼,实现案结、事了、人和。她以案讲法,把法、理、情融入百姓心田,在群众中生根开花。她忠于职守,无怨无悔,十七年如一日,工作在条件艰苦的祖国边陲。她虽未执法槌起落,但立案有她、送达有她、交换证据有她、诉前调解、庭前调解都有她、拟制文书依然有她。在平凡的岗位上,当好“一枝一叶”,做好“一点一滴”。曾被农垦中级法院评为优秀书记员、先进个人和党委政法委“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2021年被评为“全省法院先进个人”,她的事迹被人民法院报、法治日报刊发。
绥北人民法院嘉荫人民法庭,坐落在小兴安岭北麓的嘉荫农场,北临黑龙江与俄罗斯隔江相望,仅有一条公路与外界相通,交通十分闭塞。当地人口稀少,经济落后,许多年轻人都选择离开这里到大城市发展,而她毕业后却怀着对社会法治的信仰和对司法审判的向往,毅然决然放弃了到大城市发展的机会,回到家乡,扎根基层,将自己奉献给家乡的百姓,用司法的力量温暖人心。
初到法庭时,她是一名书记员,并非科班出身,到新的岗位干什么、怎么干,都不了解,十分焦虑。为了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她积极调整心态,凡事打好提前量。她不断提高打字速度和正确率,力求将整场庭审还原出来,为法官洞悉案件真实情况,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她说:“我热爱这个职业,也非常珍惜我的选择,因为这个职业给我带来更多沉甸甸的责任”。她也曾面临过诱惑,因为她和爱人都通过了司法考试,丈夫的哥哥在北京开律师事务所,需要人帮忙,加之女儿也即将面临升高中择校,哥哥曾多次提出让她和爱人去北京发展,一来可以助力律所业务提升,二来女儿也能够得到更好的教育机会,但她首先想到的是家乡的这块热土,拒绝了哥哥的请求,她不仅热爱着司法事业,更多的是想为百姓排忧解难。
作为一名基层干警,走过了阡陌小巷、田间地头,她有一双粘满泥土的双脚,一双洞察万物的眼睛,更有一张入乡随俗的群众嘴。17年里她用细心、用感情、用行动与群众交流,把群众当亲人,以为民情怀去善待他们,把法律的温暖和关怀带给他们,为他们排忧解难,让他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法庭与群众的鱼水情深。
2018年6月员额法官工作调动,法庭就剩她和一名司法警察。为了保证法庭工作的有条不紊、高效、顺畅的进行,她“坚守岗位、以庭为家”,绝大部分时间都坚守在工作一线。面对情绪急躁的当事人她耐心解释,但仍有部分当事人不理解。于是,她在了解当事人的诉求以后,便组织当事人像开会一样,逐一为当事人释法说理,这一做法,极大程度上稳定了当事人的情绪,缓解了双方的矛盾。逐渐的,有个别案件的当事人主动到她家要求帮忙,甚至有些闹离婚的当事人也来家中要求她为其“做主”。虽然她的年龄不大,但乡亲们都愿意亲切的叫她一声“娜姐”。岁月更迭,新老交替,但不变的是她坚守的初心和永恒的使命。她始终相信,司法为民是她的光荣使命,岗位虽小,但只要认真做工作就一定能够发挥巨大的能量。
2020年10月,嘉荫地区已经进入冬季采暖期,但有部分群众因家中温度原因不愿意交热费,导致供热公司无法储备足够燃煤,当时,辖区内既有热力公司诉百姓的纠纷,也有百姓诉热力公司的纠纷。有群众找到中央电视台农业农村频道《乡理乡亲》栏目组来到法庭,帮助百姓解决民生问题。她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实地走访用热户、供热公司以及监管部门,认真听取各方的意见,但由于供热公司和监管部门对于拍摄过程中的种种不理解,拍摄遇到了很大的阻碍,并一度停拍。无数的艰难险阻,并没能让她有一丝放弃的念头,她笑着说:“没有困难就没有纠纷,做好自己,终究会守得云开见月明”。
调解工作难以继续,连续一周她都奔波在供热公司、监管部门和用热户之间,因调解工作无法开展,她心急上火,连续两次突发心脏病,靠服用速效救心丸和硝酸甘油才得以缓解。但她没有休息,心头惦念的还是百姓家里的温度。最终,在她的耐心劝解和不懈努力下,打动了供热公司和用热户,成功将矛盾圆满化解,双方握手言和。栏目组也对她的工作表示高度认可,在他们认为调解工作无法继续开展的时候,李娜硬是做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群众将她的努力看在眼里,握着她的手,激动地说“丫头,你就像穆桂英,真行”。
石时态院长对全省人民作出了“努力让老百姓在全省法院打官司不求人”的庄严承诺。她扎根于田间地头,为践行这一承诺而不懈努力着。
今年6月末,她开始单独处理诉前调解案件,至今已经成功调解了10件案件,诉前调解成功率百分之百。
有一天,法庭来了一位穿着有些破旧褪色但很朴素干净的老大妈,看到老大妈怯懦的样子,她便知道老大妈肯定有难言之隐,于是她就先跟大妈唠起了家长里短。经过半个小时的了解得知张大妈平时省吃俭用、节衣缩食,日子过得十分清贫。2010年她出于多年邻里关系借给被告刘某一万元,到期后刘某仅偿还两千元,剩余八千元在这十余年间始终未予偿还,并且由于刘某近些年一直外出务工,张大妈始终无法联系上刘某。张大妈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来到法庭,希望能在法庭的帮助下要回这笔拖了十多年的欠款,张大妈对她说:钱要不回来,她死都不瞑目!看着可怜的张大妈,李娜暗暗的下定决心,一定把钱给老太太要回来!由于被告刘某外出务工,张大妈也无法提供刘某的联系方式,她主动出击,多次向刘某的母亲、弟弟询问刘某的消息,最终找到了刘某的联系方式,并通过视频沟通以邻里关系作为出发点,念及双方多年前的和谐关系,避免因对簿公堂造成矛盾激化,她从法、理、情多角度做工作,建议刘某及时偿还欠款,最终她将八千元欠款交到大妈手上时,她真正看到了大妈眼神当中对自己工作的认可。事后大妈不知道从哪里打听到她的住址,拎着一篮子摘的干干净净自己种的小菜送到她家,她知道大妈是真心想感谢她,但她有自己的原则,还是把菜送回去了,顺带着给老大妈买俩大西瓜。为此她爱人还打趣她,说她是死心眼儿。
多年工作中,她一直虚心向法官学习。她说:“他们丰富的办案经验可以让自己在工作中少走弯路,快速提升自己。”工作中她耐心倾听当事人诉说、认真回答当事人问题。她调解过因家庭琐事而引起的纠纷不计其数,在大家看来只不过是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小事,可身在基层,贴近百姓的她却很能体谅他们的苦衷。“握着他们的手,端杯热茶,就能拉近你与他们的距离,心通则万事通,我们的工作便水到渠成”,这也是她传授给年轻同事的经验。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李娜在最基层、最偏远、最艰苦的边境法庭工作的这些年,有艰辛和泪水,也有欢笑和充盈。她说:“能无缝隙感知老百姓的需求,感悟基层法庭的生活,感应司法为民的情怀,于我是幸运的,也是最骄傲、最欣慰富足的。”17年来,她穿行在广袤的黑土地上,用脚步丈量着司法为民的距离,用高质量的司法服务稳民心、悦民心、暖民心,守护公平正义,努力做人民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暖心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做出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贡献。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比不上老百姓的夸奖”。她带着小兴安岭和黑龙江赋予的地地道道东北女子的豪迈性情,怀着对这片黑土地的深情,扎根基层十七载。她是不知倦怠的“小马达”,是辖区乡邻的“及时雨”,是弱势群体的暖臂弯,是乡亲们靠得住的硬脊梁。她用法律亮剑黑暗,用公平正义守护良善,用真情与睿智,化干戈为玉帛,用法官的严谨良知,忠诚于党的事业,忠诚于法律,奉献于司法审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