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发展至今一共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主机是网络的中心和控制者,终端(键盘和显示器)分布在各处并与主机相连,用户通过本地的终端使用远程的主机,只提供终端和主机之间的通信 ,子网之间无法通信;第二阶段,多个主机互联,实现计算机和计算机之间的通信,终端用户可以访问本地主机和通信子网上所有主机的软硬件资源;第三阶段,计算机网络互联,实现不同厂家生产的计算机之间的互连;第四阶段,实现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形成信息高速公路。从1994年开始,我国实现了和因特网的TCP/IP连接,从而逐步开通了因特网的全功能服务,大型电脑网络项目正式启动,因特网在我国进入了飞速发展时期,时至今日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已经延伸至各个行业和领域,并深刻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
现今人民法院的网络化办公建设也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在数字化法院建设中,运用技术手段有针对性的提高审判工作效率,增强司法水平,是人民法院系统化信息建设所追求的目标。法院系统化信息建设是基于计算机网络系统,以审判流程为主线的管理性应用,如何加强网络技术应用从而提高审判管理水平、规范审判运行程序,改善审判资源配置,保证审判工作质量,最大程度的提升审判质效正成为人们关注的重心。在这里作者根据多年来法院工作的经验结合计算机网络的特点尝试将这一问题做以深入剖析,希望对法院审判、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有一定的裨益。
创建完善的网络基础应用平台,提高办公自动化的效率
重视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打造快捷、稳定、高效的办公局域网,是提高审判办公自动化效率的前提。目前许多法院不重视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网络连接硬件已经无法满足日常办公的需要,设备老化、硬件损坏、功能落后,造成在平时办公中网络小毛病不断,大问题频现,严重的妨碍了审判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形成这种状态的主要原因有三:一、领导管理层重视不够,不舍得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对网络的更新改造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使计算机网络功能优势对法院审判、管理工作起到相应做用,就要对其进行不断的改造和升级,保障其在一个良好的状态下运行,不然效果只会适得其反;二、管理经验欠缺,办公自动化并未在真正意义上得以实现。法院干警对办公自动化的必要性认识不足,缺乏接受的积极性。这就需要办公自动化系统在规划建设、管理维护及宣传落实的规范化、程序化和标准化方面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和技术辅助平台;三、缺乏专业的技术指导。许多法院,特别是基层法院缺乏自己的技术人员,在办公自动化运行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技术故障不能够及时解决,从而影响了人们使用的热情和领导对其的关注度,办公自动化就很难得到推广应用;四、思想观念落后,应用推广艰难。目前很多法院虽然结合工作实际,建立并满足了法院办公自动化在硬件和软件技术上的要求,但是在一部分法官特别是老法官身上,并没有从根本上转变传统办公方式观念,对办公自动化这一新生事物有一种自然的抵触情绪,缺乏实现办公自动化的信心,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网络平台的推广应用。
要解决以上这些问题首先要重视宣传,要将网络应用的优点向领导层进行说明以取得人财物上的支持;其次要配置专业技术人员,使技术问题得以快速解决,保障网络平台的正常使用,提升使用者的信心;再次要重视培训工作,采用课堂讲解与机上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对计算机应用水平不同的用户分批进行培训,让使用人员对办公自动化有正确的认识,提高操作技能和素质。
创建科学的审判流程管理平台,改变案件质效评估方式
目前人民法院的审判管理软件可谓是五花八门、各管各面,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一套案件管理、综合汇报平台,各部门之间无法实现数据的网络共享,完全发挥不出网络办公平台的优势,阻滞了案件质效评估方式的改革。解决这一弊端的方法是,由专一部门组织技术人员和具有实际审判经验的法官共同编写出一套适合人民法院审判流程管理的平台软件,形成一套从立案审查、排期开庭、流程信息、审限跟踪、法律文书签批、统计数据、汇总分析等组成的案件流程管理软件。同时预留外接口,这样不仅能够实现法院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信息通用,还可以为今后同级法院、上下级法院之间的数据互联提供保障,为逐步实现审判质量全程监督管理的科学化、自动化、网络化进行铺垫。由于电脑数据的客观性、真实性、及时性,可以使法院的领导层通过各种统一的数据统计信息,随时把握各业务庭的工作业绩,及时了解每件案件的办理情况,为审判工作的决策和人员的考核管理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使传统的人工案件质效评估变为更有说服力的电脑进行评估打分,并逐步形成较为成熟的挂件质效评估体系,准确运用各项评估数据,检测案件质量存的在问题,深刻剖析产生的原因,优化审判资源的配置,从而提升人民法院审判执行工作的整体水平和效率,真正实现“轻点鼠标阅工作,重击键盘查审判”。同时建立评估数据的真实性的保障机制建设,利用计算机技术手段,确保数据的真实性,提高评估结果的客观性,杜绝“评估结果往上走,司法公信向下溜”的现象发生。
创建公开的法院信息交流平台,做好法院舆情引导工作
网络信息资源是一种数字化资源,与非网络信息资源相比有其独特的特点,(1)数量庞大、增长迅速(2)内容丰富、覆盖面广(3)信息质量参差不齐,有序与无序并存(4)信息共享程度高、使用成本低。人民法院身处各种社会矛盾的中心,立于各类复杂纠纷的风口浪尖之上,随时有可能陷入舆论的漩涡之中,任何一个小小的涉法事件都有可能使人民法院陷入被动,当网络舆情初起之时人民法院就要从行动上第一时间积极应对,抢占舆论的主支权,要及时引导公众和网民辩证理性地看待分析所出现的问题,尽量地避免不客观的报道。现阶段许多法院都建立了自己的门户网站,开通了微博, 法院的领导层、宣传部门和办案法官都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网络舆情引导的作用,充分发挥自身舆论平台方便、快捷的优势,要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引导舆情朝着“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的正确方向发展,要让社会和法律舆论的导向始终处于我们的撑控之中。同时要对案件提前进行风险评估,有时候,看似小小的民事纠纷,看似简单的执行案件,看似普通的上访案件,都可能造成重大的社会舆论影响,所以要通过超前预判,将一切消极影响消灭在萌芽状态。在互联网高度普及的法治时代,对法院来说,舆情引导具有同审判执行工作同等重要的位置。在法院工作已成为网络媒体和社会舆论关注的热点和焦点的今天,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积极加强网络舆情的收集和引导,成立专门的网络舆情应对机构,组建网络舆情收集引导专业队伍,明析舆情处理流程,都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制定信息公开制度,通过网站、微博、LED电子屏等多种方式将一些可公开和有必要公开的案件情况进行公开发布,并从法律角度对其辩法析理,剖析其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以掌握舆情的主动权。
创建先进的庭审同步影像平台,保障庭审质量稳步提高
目前,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正在向以庭审为中心的案件审理应用转移。庭审活动是以法官为中心,原、被告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在法官的主持下进行的交互活动。通过对庭审过程中的影像信息的规范化管理,可以为各级法院监督审判质量提供更直观可行的方式,有利于法官庭审程序质量的提升、庭审证据质量的提升、庭审笔录质量的提升,同时也为法院内部交流总结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便于法官对自己以往的庭审做以记录。法院庭审同步影像平台的建设,为提高法院的审判法庭科技化工作水平,整合法院科技化应用平台,理顺法院业务信息化管理流程,完善审判过程的公开提供了技术支持,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审判实际需要,有效地提高了信息资源共享度和庭审效率。为人民法院始终倡导的“阳光审判”“司法公开”,提供了现代化的技术保证,为法院的电子政务建设提供支持平台,为最终实现“数字化法院”、“网上法庭”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向群众展示了人民法院“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
创建完备的卷宗档案管理平台,提供方便快捷便民措施
电子卷宗录入与查询系统是案件信息公开和资源共享的平台。它是反映案件审理过程和案件审理结果的文字、音像、图表等记录的数字化存储形式,相对于传统纸质卷宗而言,它理论上可以无限多的存放并通过网络技术实现多人同时检阅,便于监督办案质量,积累和交流办案经验,提高办案水平。更加重要的是,通过电子卷宗信息化建设,可以促进和实现司法资源的充分整合,建立全国性的案件卷宗数据库。各级法院可以通过统一的数据库进行信息交换和信息查询,加强信息沟通,上级法院通过主动地对下级法院的审判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维护司法的统一性。当事人可以在法官授权的情况下有选择性的查阅卷宗,调取所需信息。
人民法院建立先进的网络平台,使各种审判信息的形成、处理、传输、运用、管理更加快捷、准确。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更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工作质量,为促进司法公正提供科学的基础性数据。卷宗、档案工作的信息化,不仅可以给法官提供全面便捷的法律法规查询和法学理论的借鉴手段,而且可以将所有法官的审判经验进行汇总并分门别类进行组合,将个别法官的审判经验转变成为所有法官可以共同学习借鉴的经验,提高法官队伍的整体素质。
创建高效的干警综合培训平台,打造专业过硬法院团队
法院队伍要想保持昂扬斗志和向上活力,就必须不断充自身综合知识。传统的培训方式简单、枯燥,而现代化的网络平台教育具有,方便快捷,灵活多样;优势互补,科学高效;信息共享,资源增值的特点。利用网络平台,建立各类法律专业数据题库并定期更新,将传统的集中学习,改为网络自律学习,这样即节约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同时也更容易让干警接受。开展多媒体讲座,远程授课,视频交流等多种技术手段搭建丰富的干警综合素质培训平台,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对干警进行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法院整体队伍的理论素养、科学决策水平和工作创新能力,力培养复合型、学习型法官,使得法院干警队伍能够全面发展。
新的挑战赋予人民法院新的机遇,在信息化高速袭来的当今社会,人民法院要注重传统审判职能与新时期人民法院新使命的融合,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手段,理顺审判流程、配置审判资源、打造审判队伍、提升审判质量,树立人民法院公正新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