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植大荒沃土,护佑大国粮仓。红兴隆人民法院深入推进司法品牌建设,打造环资品牌“金名片”。
食为政首,谷为民命,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寸土寸金关乎国计,一垄一亩承载民生。黑土地是重要的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饭碗田”。作为全国基层法院中辖区耕地面积最大、粮食产量最多的法院,红兴隆人民法院始终坚持以根植大荒沃土、护航粮食安全为己任,积极落实服务垦区现代化大农业的“四全”司法服务保障措施,推动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发展,为守护“黑土粮仓”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凝聚司法合力,“一以贯之”筑牢审判屏障。红兴隆人民法院在黑土地保护利用迈向法治化轨道、服务构建现代化农业经营体系等方面“一以贯之”持续发力,创建环资品牌“法植大荒沃土 护佑大国粮仓”,构建“保护、打击、预防、修复、联动”五位一体生态司法保护模式,强化判决结果的生态要素保障和可执行性,凝聚环境资源司法保护强大合力。成立院领导“挂帅”、庭长“出征”的环境资源司法保护专项行动组,高规格推进。成立环资案件“三合一”审判团队,依法妥善审理涉黑土地案件,保持惩治妨害耕地保护犯罪行为高压态势。今年以来,红兴隆人民法院依法审理非法占用农用地罪、破坏自然保护地罪等刑事案件4件,依法审理土地承包经营权合同纠纷65件。
强化源头预防,“两轮驱动”深化诉源治理。红兴隆人民法院结合红兴隆分公司“善治红兴隆”三年行动、牡丹江分公司“平安荒都”建设行动,发挥辖区法庭的“支点”作用,与辖区基层社区、作业站、管理区、农场有限公司结对子,将人民法庭的司法专业优势与辖区分公司的组织协调优势有机结合,协同开展黑土地保护纠纷诉前化解工作,实现从源头上解决黑土地保护纠纷问题。今年以来,累计诉前调解案件67件,成功化解54件,化解成功率达80.6%。
精准靶向聚焦,“三措并举”强化便民服务。红兴隆人民法院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便于”工作原则,“服务‘三农’+司法建议+巡回审判”三措并举,围绕黑土地保护,聚焦涉农案件,提升群众司法获得感。一是推进“服务‘三农’示范法庭”创建,推出“服务‘三农’二十条司法举措”,编制《服务“三农”法律知识200问》《服务“三农”白皮书》,开展“惠农暖春保粮仓”“法护四季之夏耘”“守护秋收好丰景”系列行动,全面提升防范化解“三农”领域重大风险的能力。二是司法建议开“良方”,红兴隆人民法院根据植保无人机播撒农药财产损害案件特点,向辖区党委发出司法建议,从监督管理、备案登记等六方面提出建议,明确双方工作联动、协同会商、合力化解矛盾等举措,提高防范和抵御粮食安全风险能力,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三是巡回审判“不停步”,继承和发扬“马锡五审判方式”,打造最便捷贴心的黑土地“田间法庭”。今年以来,52场巡回审判和法官说法,不仅为群众带去便利,还针对黑土区玉米连作、秸秆焚烧导致的土壤退化及衍生的环境问题强化普法宣传,提升群众依法保护黑土地意识。
创新普法宣传,“四种方式”拓宽普法阵地。一是“沉浸式”普法,邀请辖区社会各界人士到法庭参加旁听庭审21次,提高全民保护黑土地的法律意识和行动自觉。二是“处方式”普法,领导班子带头,全院干警深入辖区分公司、有限公司,送上《致分公司、有限公司党委的一封信》,征集群众意见建议53条,解决问题53个。三是“联动式”普法,发挥联席会议制度功能,与司法局、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及辖区分公司等相关单位深入探讨“如何更好保护辖区黑土地”。四是“互联网+”普法,通过公众号宣传、召开新闻发布会等方式,呼吁辖区群众积极学习黑土地保护相关法律法规。
“更兴东风筑澜阔,再掀巨浪谁与强!”红兴隆人民法院将牢记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郑重承诺,继续拓展深化和创新提升司法品牌建设,打造更多具有红兴隆人民法院特质、彰显法院特色的“金字招牌”,创造更多符合时代要求、满足群众需求的“红法经验”,为辖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