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以来,红兴隆人民法院持续加强基层法治建设,结合辖区大农业生产特点和群众需求,以“四全”司法服务举措努力做好司法保护“农”字大文章,创新“三三三”普法工作方式,织密普法宣传网络,以优质司法服务为现代化大农业助力。
“三化”推进全面普法。一是建立“1+N”包联机制,推进普法“规模化”。成立服务“三农”普法宣传队19个,院机关以党支部为单位,基层人民法庭以庭室为单位,每名干警包片一个或几个作业站,开展“点对点”“面对面”普法75次,发放《服务“三农”法律知识200问》《服务“三农”白皮书》等各类普法宣传资料3000余份。二是开展“公众开放日”活动,推进普法“多样化”。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参观体验、庭审观摩、互动交流等形式,邀请辖区公安民警、企事业单位代表、师生代表等亲身感受法院的办案流程、便民措施和法院文化。年初以来,组织开展“公众开放日”活动22次,受邀人数达1922人次。三是开展“五必进五必访”活动,推进普法“常态化”。送法进农场、企业、单位、学校、家庭,做到矛盾纠纷易发必访、困难企业必访、治安隐患集中地必访、特殊群众必访、农场社区居民必访,累计发放普法宣传单1000余张,有效避免了社会矛盾升级。
“三加”落实精准普法。一是“庭审观摩+普法”。精选近四年辖区典型涉农案件,组织开展“庭审观摩”活动15次,结合《服务“三农”白皮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参加活动的100余名辖区企事业单位代表和农户讲解涉农法律知识,增强法治意识,提升防范化解“三农”纠纷风险能力。二是“一企业一法官+普法”。实行30名员额法官每人包联1家民营企业的“一对一”模式,以“深、实、细、准、效”为标准,常态化开展送法进企业,“面对面”为企业送上法律服务,对企业在合同订立、生产经营等方面进行法律风险提示,帮助企业堵塞经营漏洞,年初以来,走访企业95次,现场解答法律问题171个,征集意见建议109条。三是“法治副校长+普法”。创建“红心护苗”未成年人保护司法品牌,深入开展未成年人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全院16名干警受聘担任辖区16所中小学法治副校长,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针对不同学校的需求,围绕防范校园欺凌、防性侵犯罪及加强网络安全教育等方面精心设计“订单式”课程。线上在“一网双微”开设“微光点点 护你成长”法治宣传e课堂栏目,法治副校长录制视频课,为师生们讲解涉未成年人热点法律问题。线下在开学季、未成年人法治宣传月、世界粮食日等开展“开学法治第一课”、模拟庭审、普法讲座等形式多样的法治教育31次,受教育师生2744人次,进一步加强了对未成年人的道德引领和法治教育。2023年,红兴隆人民法院获评第二批省级“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
“三暖”强化专项普法。一是开展“暖春”专项行动。聚焦司法服务春耕备耕,在春耕农忙季,组织干警走访辖区农资企业42家、农户259人,现场解答法律问题156个,在辖区27个农场发放各类普法宣传资料1600余份,为辖区春耕生产提供优质、高效的司法服务和保障。二是开展“暖秋”专项行动。聚焦司法服务秋收保丰,针对秋收时节矛盾易发、多发情况,结合涉农典型案例,普及秋收卖粮、用工等法律知识,将秋收的田间地头变成法治宣传的“大课堂”,累计开展普法宣传15次,发放普法宣传资料220份。三是开展“暖冬”专项行动。聚焦司法服务冬储冬藏,组织干警实地走访辖区供热企业8家,向企业负责人送上《关于供热服务倡议书》,同时到辖区54户居民家中实地查看室内温度,送上《致辖区居民一封信》,提示辖区群众遇到涉及供热纠纷,可向红兴隆人民法院及下辖人民法庭进行法律咨询。
普法先行,共绘“枫”景。红兴隆人民法院以三化、三加、三暖的“三三三”普法工作方式,打好法治宣传教育“组合拳”,打造立体化普法“新矩阵”,打通基层普法“最后一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