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建三江前哨农场位于祖国东极,是最早迎接太阳的农场,素有“东方第一场”美誉。建三江人民法院前哨人民法庭就坐落于此。
前哨人民法庭始终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充分发挥人民法庭职能作用,用司法温度跑出法庭解纷“加速度”,积极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做实“抓前端,治未病”,让新时代“枫桥经验”绽放新彩。
司法温度续友情 温情调解暖人心
“高法官,谢谢你啊,解开了我和老刘之间的误会,让我们和好如初。”王某激动地说。
据悉,王某与刘某因土地承租而相识,王某为土地发包人,刘某为承包人,也是实际种植人,在刘某租种土地期间,二人因性情相投,逐渐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但近期刘某和王某因去年秋收翻地是否合格和补贴款归属问题,产生分歧,争执不下,无法达成一致意见,于是共同来到前哨人民法庭寻求帮助。
法官了解情况后,考虑到该起矛盾纠纷并不复杂,且王某与刘某二人相识多年,又是好友,具备调解基础,因此提议通过诉前调解来解决纠纷,既可节约诉讼成本,又能节约时间,避免耽误二人春耕备耕。
调解过程中,刘某称,秋天翻地时恰巧王某外出,王某的父亲知道刘某秋天翻地的事实并验收通过。王某听后则以土地实际种植面积与承包合同确认面积存在偏差为由,要求刘某补交4万余元承包费。刘某随即便以只有实际种植者才享有种植者补贴款为由要求王某返还补贴款及种地押金。二人互不相让。法官当即就补贴款归属问题,向二人阐明相关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刘某和王某通过对政策的深入了解,由开始的“剑拔弩张”到默不作声,二人不再争吵,态度逐渐缓和。法官见状,又从情感角度出发,与他们话家常、聊案情,积极引导双方珍视多年情谊,多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积极化解矛盾。最终王某将种植者补贴款返还给刘某,双方握手言和并当场履行,案件圆满化解。
前哨人民法庭将调解制度的柔性与法治规则的刚性有机结合,用司法温度构建奉法善治的工作良序,在调解中普法释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法服人、以情感人,当好法律知识的“传播者”和人民群众的“贴心人”,助推辖区社会和谐稳定。
司法温度唤亲情 用心用情暖桑榆
“百善孝为先”,赡养老人、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子女应尽的法定义务。近日,前哨人民法庭执结一起赡养费纠纷案件,既维护了老人的合法权益,又有效化解了家庭矛盾,弥合了亲情。
“谢谢你们专门跑一趟,把赡养费送到我的手中!”胡大娘用颤抖的双手接过执行款,动情地对法庭干警说道。
据了解,八旬老人胡大娘育有四子三女,因家庭琐事,胡大娘从长期居住的三儿子家搬出到老年公寓生活,老年公寓每月收取胡大娘1200元生活费。由于七名子女对胡大娘赡养问题产生分歧,未能达成一致意见,致使无人愿意承担胡大娘居住老年公寓的生活费,这也让老人的生活没有了基本保障。胡大娘感到心寒,遂将七名子女诉至法院,要求子女们履行赡养义务。该案经审理后,判决胡大娘的七名子女每人每年元旦前向胡大娘支付2600元赡养费。但判决生效后,仍有两名子女迟迟不履行给付赡养费义务,其他子女也对此产生不满情绪,胡大娘无奈之下来到前哨人民法庭申请强制执行。
承办法官为让老人能够安度晚年,避免双方当事人已经产生裂痕的亲情再添新伤,将司法温情唤醒亲情作为办案方向。法官和干警首先来到居委会,了解胡大娘一家的生活情况,而后通过联系胡大娘的亲戚,了解他们生活的点滴细节、童年趣事、温暖瞬间。法官掌握胡大娘一家情况后,找到两位被执行人,以情为引,拿出胡大娘一家的合影,从童年趣事讲起,唤起感恩父母的内心情感。法官又以法为基,向两位被执行人普及赡养老人的法律知识以及不履行法律义务将承担的法律后果。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耐心沟通,两位被执行人解开心结,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因羞愧于自己的做法,无颜面对母亲,故当即将赡养费交到法庭,请法庭代为转交,并承诺以后不仅要在经济上赡养老人,还会尽最大努力给予老人生活上的照料和精神上的慰藉。考虑到冬季天冷路滑,申请执行人胡大娘年事已高、出行不便,执行干警来到胡大娘家中,亲手将赡养费交到老人手中。
前哨人民法庭始终坚持加强保障老年人权益司法力度,把化解家庭矛盾,修复受损亲情作为承办家庭纠纷案件的价值导向,让温情调解释放司法温度,用心用情切实解决家庭纠纷,努力让老年群体需有所应、难有所帮、老有颐养,以司法温度暖心守护“桑榆晚”。
司法温度促履行 高效解纷润民心
当事人张某拿着追回的欠款,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激动地说道:“想不到法庭调解室工作效率这么高,我苦苦追偿多年的欠款,不到半个月就帮我追回了。”
据了解,焦某多年前向张某借款5000元,并出具借条,约定焦某于当年秋季一次性还本付息。到达约定还款期限,焦某仅偿还200元后,便以资金周转不开为由拒绝履行剩余还款义务。此后,张某多次索要借款无果,这件事逐渐成为了他的一块心病,无奈之下来到法庭寻求帮助。
法庭负责接待张某的干警发现本案事实清楚、权利义务明确、标的额较小,若就案办案、一判了之,未必能够实质性化解矛盾。为推进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干警建议张某可以通过诉前调解解决纠纷,张某接受建议,表示可以尝试调解。
调解员在接到案件后,经过多番打听,终于找到焦某,焦某惊讶于调解员的毅力与耐心,承认向张某借款事实,但仍以资金不足为由拒绝还款。调解员提议二人面对面解决问题。在组织二人见面后,调解员以诚实守信作为调解的切入点,一方面,向焦某讲述张某“雪中送碳”的情谊难得,以唤起焦某的感激和愧疚之心;另一方面,建议张某能够换位思考,鉴于焦某的实际困难,给予其一定的宽限时间。历时半月,在调解员多次耐心细致地引导和调解下,双方当事人终于冰释前嫌,化解了多年的心结,达成一致意见,约定本息,焦某分期履行还款义务,在双方当事人达成调解后,焦某当即偿还张某2000元以表还款决心。为保证调解的实效性,调解后,调解员仍持续跟进案件进展,最终焦某于2023年12月30日将欠款全部还清,还清欠款的那一刻,焦某长舒一口气对调解员说道:“这回不用总想着她什么时候又来要钱了,解决了心里的一桩事,再也不用躲了。”至此张某和焦某多年的烦心事、心头事都解决了。
案结不是目的,事了才是终点。前哨人民法庭用司法温度促履行,将司法为民理念贯穿执法办案全过程,为当事人既解“法结”,又解“心结”,努力实现案结事了政通人和,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司法获得感和满意度。
建三江人民法院前哨人民法庭深入落实“一要二统三抓实”工作思路,充分发挥“8+15”矛盾纠纷调处机制的积极作用,努力用司法温度助力化解基层社会矛盾纠纷,让“家门口”高效解纷惠及更多百姓,实质化推进构建“四化四解四到位”诉源治理新格局,在祖国东极绘就新时代垦法暖民好“枫”景。